努力開創新時代全省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全省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引起強烈反響
青海新聞網訊 “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牢記職責使命任務,傳播好黨的聲音,記錄好人民足跡,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在第19個記者節來臨之際,省委召開全省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建軍著眼“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對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作出部署,在全省廣大新聞工作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自覺擔負起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的使命任務,努力開創新時代全省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
牢記職責使命任務
座談會上,王建軍書記與與會人員一起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的職責使命、對宣傳思想工作強調的使命任務。他指出,所有的媒體都是黨領導下的媒體。千新聞萬新聞黨的領導就是好新聞,千輿論萬輿論黨的聲音就是好輿論。新聞輿論工作者要站在政治家的高度思考問題,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做好工作,始終與黨同心同向同行。
“在全黨上下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8·21’講話精神之際,青海省委召開全省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我們深感省委對宣傳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視。”新華社青海分社社長江時強說,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堅持守正為要,堅持開拓創新,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全省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精神,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認真研究省委“一優兩高”戰略部署,深入調研“四個扎扎實實”的生動實踐,認真做好事關青海形象、聲譽的正面宣傳和重點報道,向世界講好青海故事,擴大青海外宣的美譽度。
青海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胡維忠倍感振奮,他表示,對標中央和省委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決策部署,青海日報社將以媒體深度融合先行先試為總牽引,以提升黨報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總目標,一手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一手激發提升經營活力,用新擔當新作為新成效,把黨報黨網“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貫徹到位、落地見效。按照辦好報紙是主業、抓好黨建是主責這個基本定位,聚焦一條主線、抓住兩大機遇,夯實“三根基樁”,推進“四個融合”
青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李夫成認為,只有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才能做好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王建軍書記的講話貫穿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要求,站位高遠,平實深刻,聽起來感覺很親切溫暖,也備受振奮和鼓舞。我們要深刻把握其中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導性,帶著真情,帶著感情去工作,不負時代擔當作為,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記錄好人民足跡
“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立場,也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立場。當今社會既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涌,既有涓涓細流也有蛙聲一片。新聞輿論工作者要不浮躁、不急躁,為創造美好生活凝聚民心、匯聚力量……”王建軍書記的講話為全省新聞輿論戰線不負重托、履職盡責指明了努力方向。
“新聞的表達方式可以變,但是陣地不能丟。”西海都市報副總編輯蔡慶華認為,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全省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精神讓我們堅定了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的責任擔當和堅持堅守。新聞工作者要打通“現場”和“立場”,接通“天線”和“地線”,拿出群眾愛看、服務大局、有生命力的新聞作品,在輿論場上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盡最大努力凝聚共識,更好地服務中心工作。
青海廣播電視臺主任記者楊惠瑾說,當今面對互聯網時代紛繁復雜的輿論傳播格局,媒體人必須要有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本領,才能切實承擔起引導輿論、凝心聚力的責任。只有沉下心、俯下身,與人民群眾心氣相通、血肉相連,才能得到真正有價值的報道素材,才能更好地凸顯新聞的品格與力量。只有更多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才能做一名真正為民的好記者。
青海日報社記者管理部記者咸文靜激動地表示,作為一名基層的新聞工作者,我們必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王建軍書記提出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地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多挖掘一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青海好故事,多記錄一些能夠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青海好聲音。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影響力
座談會上,王建軍書記對全省新聞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適應傳播手段的新變化,既駕馭好媒體,又使用好工具,引導青年關注黨報黨刊,傾聽黨的聲音,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培育新青海建設需要的時代新人。”“在結構大變革、利益大調整、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的時期,社會多元帶來思想觀念的多元,新聞輿論工作要更多地思考、研究、捕捉、傳播時代聲音,講好有素材、有技巧、有細節的時代故事,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王建軍書記的講話圍繞新形勢下的新聞輿論工作,對我們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寧晚報社政文部副主任王肖芳表示,當今融媒體發展的趨勢下,要求記者必須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與時俱進的思維、眼光。王建軍書記提出的“不浮躁、不急躁,為創造美好生活凝聚民心、匯聚力量”等要求,應當成為每一名記者職業發展的目標與追求。
“在融媒體環境中,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握新聞報道的‘度’,更是媒體從業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準確把握社會脈搏的律動,深刻觀察、思考問題,寫出的新聞作品才有感染力、生命力和吸引力。而不能盲目追求點擊率,不做標題黨。”中國新聞社青海分社記者羅云鵬結合自己的采訪實踐說。
作為青海日報社首批融媒體記者,青海日報客戶端工作組記者金玥彤表示,在當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加速融合的大趨勢下,青海日報加速轉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轉型之路意味著不斷地學習與創新,我們需要做的是牢記王建軍書記的殷切希望,主動擁抱變化,在創新中不斷創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